图①:瑶里程氏宗祠的外墙。
本报记者周 欢摄
(资料图)
图②:瑶里博物馆展出的宋代瓷罐。
刘立功摄(人民视觉)
图③:瑶里古建筑内的木雕。
本报记者周 欢摄
图④:瑶里博物馆展出的清代青花描金瓷盘。
刘立功摄(人民视觉)
图⑤:水碓及碓房的结构示意图。
王万兴制图
图⑥:瑶河西岸边的老屋渐次靠里,沿河道路渐渐变宽。
图⑦:瑶里繁盛的森林。
图⑥、图⑦由浮梁县委宣传部提供
江西省景德镇市浮梁县瑶里镇瑶里村位于景德镇东北端,因瓷业兴盛而闻名,在当地被誉为“瓷之源”,这里的茶业同样兴盛,被称为“茶之乡”。
瓷与茶给村子带来了繁华,时光流转,如今村内的古窑水碓依然述说着陶瓷的故事,古街石碑见证着往昔商贸的兴盛,雕梁画栋仍演绎着古老的传说。2014年,瑶里村入选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顺着瑶河,溯流而上,近赣皖交界处,山高林密,河谷中忽现一处古村落:230余座明清建筑夹岸而立、错落有致,白墙黛瓦、密密丛丛。河上,架着廊桥、石拱桥、独木桥;河中,潺潺流水轻拍桥墩,簌簌作响,水声同岸边村妇捶洗衣物的棒槌声、嬉笑声交织,绵延回荡在青山间。
时光似水,流云舒卷,青山不老,古村千年——这便是瑶里。
古窑河道边
一探瓷业繁华
瑶里的韵味,得从“窑”字说起。
“水土宜陶”,瑶里自古盛产瓷石等制瓷原料,早在唐代中叶,这里就燃起窑火,成为古代景德镇陶瓷的重要发源地,被称为“瓷之源”。至宋代,瑶里制瓷业渐近顶峰,有瓷窑近百座,是当时景德镇的三大窑区之一。
“家家窑火,户户陶埏。”走进瑶里周边的山林,仍可见不少古窑址、古矿坑。高山河谷间,挑夫奔走,窑工云集,矿洞纵横,水碓房林立……遥想当年,瑶里是何等繁忙景象。
元明清时期,大量陶瓷产业和熟练窑工集中到景德镇。渐渐地,瑶里转而成为陶瓷的原料产地,以生产釉果为主。釉果是景德镇传统制瓷工艺中的制釉原料,由水碓加工瓷石制成。瑶里生产的釉果一度在景德镇形成了垄断。浮梁县史志档案局原局长冯云龙介绍,明代,瑶里还成立了一个专司釉果生产的管理机构——釉所,从瑶里13个姓氏的家族中选择24人组成。“釉所管理着当地的釉果生产,规定每年每月的产量,避免供大于求,影响利润。”冯云龙说。
瑶河两岸,一座座由石块砌成的水坝带我们走近那个瑶里家家户户忙着制作釉果的年代。
“建水坝是为了设置水碓,借助水的动力将瓷石捣成粉末。”吴克勤是土生土长的瑶里人,据他介绍,在过去,瑶里1000多米的河道上,曾设置十来重水坝。
瑶里的水坝并非笔直地横亘在河流上,而是呈人字形。“人字形水坝起到分流作用,这样在河流两岸都能设置水碓,提高生产效率。”吴克勤说。
“匠从八方来,器成天下走。”随着制瓷业和釉果生产的兴盛,大量人口迁入瑶里,逐渐形成程、吴、刘、李等大姓家族。如今,这些家族依然聚族而居,大多从事与陶瓷相关的工作。
今年76岁的老人程发娣至今记得小时候帮父亲制作釉果的场景,“那时的瑶河边,一船船的釉果驶向东埠码头,运往景德镇。我们全家上下都忙着制作釉果,我一次能挑20多斤。”
陶瓷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符号,瑶里因资源禀赋成为景德镇陶瓷文化的精彩一笔,纵贯千年。如今,深巷里、古道上、瑶河边、老人的诉说中……瑶里一切有关陶瓷的痕迹,成为我们追溯陶瓷文化的窗口。
门楼屋舍间
氤氲茶韵芬芳
除了“瓷之源”,瑶里也是“茶之乡”。瑶里处于黄山余脉,自古就出产优质茶叶,是浮梁茶的主产地。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前月浮梁买茶去”说的正是瑶里所在的浮梁县。
瑶里人历来从事茶叶的种植和生产,瓷业和茶业的兴盛带动了人口的集聚和商贸的发展,农人劳作在此,商人交易在此,旅人游憩在此——“舟车云屯,商贾电骛,五方杂处,百货俱陈,熙熙乎称盛观矣。”青山绿水边,瑶里一度成为商贸繁华之地。
如今茶叶依然是瑶里的特色产业,为农民带来了丰厚的收入。多年来,瑶里村茶叶早市成为约定俗成的茶叶销售市场。茶叶早市就在瑶里商贸街上,在茶叶收获的季节,市场特别热闹。每天早上,茶农们拿着头天制作的茶叶来出售,茶贩们带着袋子、秤等来收购。整个早市从凌晨5点半持续到早上8点,街头巷尾、门楼屋舍,茶香四溢。
在一处不起眼的巷子里,丁字路口屹立的一块石碑上清晰地镌刻着“徽州大路转弯”几个大字。冯云龙介绍,这条路是古代瑶里的一条商业街。街不长,仅千米左右,临街分布了上百间店铺。店铺的构造很有意思,通常一间是宽敞的大门,而另一间则上方是窗户、下方是高高的柜台,据说是为了方便骑马路过的客人,不必下马就可以完成买卖。
古道悠悠,不知往来多少商贩。“上街头,下街头,街长不见头;丝绸缎,糖醋油,店面八百九。”一首当地民谣唱出了这条古街往昔的兴盛。
如今,每到春季,细雨蒙蒙之时,人们可以在古街老宅边泡上一壶茶,细细地闲聊,欣赏周遭的景色,在雨水的洗涤之下,在茶香的浸染下,更好地感受瑶里的悠悠古韵。
悉心呵护下
守住浓荫密林
瑶里人常说,瑶里的“瑶”是瑶台仙境的“瑶”。瑶里有宛如传说的美,更有绵延千年的人间烟火。
瑶里的230多幢古建筑里仍住着1000多名村民。早饭后,瑶里的妇女们来到瑶河边洗衣说笑,河岸上摆满了晾晒的竹竿。不远处,桥头的大树下,几名老人坐在石凳上唠家常,悠然自得。临近中午,缕缕炊烟在山间萦绕、升腾,饭菜的香气不经意间钻进鼻腔、沁入心脾,乡愁的味道、山居的闲适,朦胧而又分明……
走过千年,瑶里依然生机勃勃,这与瑶里的开发历程分不开。
“保护”的坚定贯穿于瑶里的发展历史。瑶里留下了不少古代的“禁伐”石碑,这是为何?“一里窑,十里焦。”早年间,柴窑烧制瓷器耗柴量大,后来瑶里转为生产釉果后,大量木材又销往景德镇。但是瑶里人取木有度,实行轮伐、间伐,禁止无序砍伐。保护得当、细水长流,这才有了千年窑火不熄。
瑶里一以贯之的保护性发展观念,让当地森林覆盖率高达94%,为瑶里赢得了“林之海”的美誉。瑶里的森林里,南方红豆杉等珍贵树木蓬勃生长,云豹、黑麂等保护动物自在繁衍。
“今天,我们秉持的理念与过去是一脉相承的,依然要以保护为主。保护好森林,保护好古建筑,不搞大开发。”景德镇市委副秘书长、高岭瑶里风景名胜区管委会主任张金水说。
保护为主,民生优先。“不要忘了,230多幢老房子里还住着1000多名居民。这些老房子普遍卫生条件不佳,居民的生活质量有待提升。”张金水说,“保护开发,首先要考虑尊重村民们的意见,要将保护开发与改善民生结合起来。”目前,瑶里计划把部分破损严重、居住环境差的房子置换出来,统一保护修缮,适当打造新业态。
跟上文化休闲旅游行业发展趋势,瑶里有优势。“我们有好山好水,有‘小桥流水人家’,更有深厚的陶瓷文化、茶文化和商帮文化。”张金水展望着未来,“来了瑶里,不光是体验拉坯成瓷、游览自然山水,更重要的是要让游客深入了解景德镇乃至中国的瓷茶历史文化。在后续工作中,我们要继续加强史料整理、故事挖掘、矿址保护,在创新旅游业态上下功夫。”
游览贴士
瑶里有230多座明清时期的老屋,属于典型的徽派建筑,其中最为宏大的是程氏宗祠,如今被改为瑶里博物馆,陈列着宋斗彩、元青花等各式瓷器,记载着瑶里的历史变迁。
如果时间充裕,从瑶里往景德镇方向驱车十几公里,可以游览高岭国家矿山公园和转运釉果、高岭土的东埠码头;往安徽黄山方向开车5分钟,可以抵达绕南古陶瓷博览区,那里保存了多处宋元明时期的古窑遗址,以及大量的古矿洞、古水碓等瓷业遗迹。
《人民日报》( 2023年03月25日07版)
关键词:
品牌